郑华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1/5477296.html< 9月16日,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以《70年,寸步不退的坚守——彰武治沙启示录》为题,刊发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关于彰武科学治沙的深度报道,并配发了视频专题片《漫漫黄沙变绿洲》。17日,《人民日报》以《辽宁彰武县科学治沙接续奋斗70年——一棒接一棒荒漠绿起来》为题,刊发了关于彰武科学治沙的深度报道。17日,《新华每日电讯》《新华深度》栏目又图文刊发了《70年,寸步不退地坚守——彰武治沙启示录》。17日晚,辽宁卫视《辽宁新闻》以《彰武:传承治沙精神创造治沙奇迹》为题,播发了关于彰武科学治沙的报道。 “曾经的这里,风沙中甚至看不清眼前人;曾经的这里,一夜风沙后沙子堵得推不开门。这里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这里的名字叫彰武。如今的这里,一片片林带犹如不可逾越的绿色卫士,锁住了风沙肆虐的脚步。这些在沙地里‘拱出来’的林带,似一条‘地上银河’,记载着70年来这里百折不挠、接力奋斗的治沙‘繁星’。他们是誓守家乡,带领乡亲们种树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北甸子村原村支书董福财;一匹老马、一个水壶,半生寂寥守护万亩松林的护林员李东魁;自筹资金,造林亩的造林先锋侯贵;开启新中国科技治沙先河的原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一代代科技人员;他们是千千万万默默付出、愈挫愈勇、接力奋斗的彰武人民……漫天飞舞的黄沙远去,绿色成为这里的底色。松涛阵阵风徐徐,鸟鸣鱼翔稻花香。这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华美乐章,更是一曲以信仰之光点亮奋斗之力,凝聚力量、砥砺前行的英雄赞歌!” “细细品读新华全媒头条《70年,寸步不退的坚守——彰武治沙启示录》开篇的这段文字,我禁不住心潮澎湃。”彰武县阿尔乡镇党委书记李志丹讲,她作为彰武县一名年轻的基层干部,特别是工作在治沙的前沿阵地,感同身受,更多的还是受鼓舞,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不负使命,不负时代,加倍努力,加油干! “我父亲就出生在彰武县,也曾工作在彰武治沙的一线,父亲看到这几篇报道后,第一时间转发给我,还激动地对我讲,彰武治沙精神值得代代传承下去。”市党群服务中心干部齐楠感触地讲,“我仔细阅读了每一篇报道。骄傲的是,家乡的治沙成绩斐然,全国瞩目;自责的是,我身为一名年轻干部,和治沙英雄们相比,差距太大,甚至对彰武治沙精神的了解和理解还太少、太粗浅。” “70年来,辽宁彰武一代代治沙人接续奋斗,不断探索科学治沙方法。一代接着一代干,彰武人防沙造林、治用结合、绿色发展的脚步从不曾停下。”这是《人民日报》《辽宁彰武县科学治沙接续奋斗70年——一棒接一棒荒漠绿起来》中的一段话。 “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市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我市优秀社科专家海春生讲,彰武不仅是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而且70多年的接续奋斗不曾停歇。更重要的是,彰武在科学治沙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上了生态与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看到这几篇报道后,我当天晚上就重新整理了我的思政课教学笔记,我要把这里面的核心内容讲给我的学生们。”彰武县高级中学教师杨剑兰告诉记者,“这里面不仅有家乡的故事,家乡的红色基因,家乡的骄傲,还饱含着人生的启迪。” 彰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褚佳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针对彰武科学治沙的这次集中报道,主题深刻,挖掘深入,生动感人。不仅系统地反映和梳理了彰武70多年来的治沙历程,进一步诠释了彰武治沙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也为今后的彰武治沙乃至各方面工作起到了鼓舞和指导作用。 看到报纸上、电视里的报道,彰武县四合城镇农民、造林先锋侯贵深情地对老伴讲,“这是党和人民的信任,鼓励。啥叫责任?使命?咱们的责任、使命,就是继续奋斗,生命不息,治沙造林不止!” 消息来源:阜新日报社(记者刘丹) 原标题:《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媒体纷纷推出专题报道——为彰武治沙精神点赞》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7294.html |